北京市地方标准《水利遗产评定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于近日正式发布,这是北京市首个聚焦水利遗产价值评定的地方技术标准,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物质形态、不可移动的水利工程类、非水利工程类以及历史水系三大类水利遗产的评价。其实施将为全市水利遗产的科学识别评价提供可操作依据,为下一步水利遗产规范管理与有效保护奠定基础。
据了解,《规范》立足于水利遗产在历史、科技、文化艺术、保护存续及传承利用五大维度的综合价值,设立了13项细化评价指标,并采用加权打分法进行定量评价。评价结果划分为一级、二级、三级三个保护等级。具备突出历史意义或已列入市级、国家及国际重要名录的水利遗产,可直接认定为一级。
在科技价值维度,《规范》特别强调水利科学技术的先进性、创新性及传承性,评价内容不仅包括水工、水旱灾害防御、水资源管理、生态环境治理等技术,还包括技术、工艺和材料运用的创新性和在科技发展史上的影响力和传承度。
文化艺术维度的评估则重点关注水利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艺术水准、文化传承代表性和文化艺术衍生如诗词歌赋、民间传说、文学作品、雕刻壁画等的丰富性与艺术表现力。
本次《规范》编制工作历经系统理论研究、深入实地调研和多轮专家评审。2022年,北京市启动了水利遗产评定研究,并在永定河流域开展试评价,积累实践经验;2023年正式立项启动地方标准编制;2024至2025年期间,经过广泛征求意见、反复修改完善、初审和审查等环节,最终定稿发布。
北京因水而生、因水而兴,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,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。此前,北京市已发布两批水利遗产名录, 2021年,北京市发布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,包括昆明湖、北海、白浮泉、广源闸、八里桥、清代自来水厂、澄清下闸遗址等;2023年,北京市发布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,包括什刹海、平津闸、澄清上闸(万宁桥)、金中都水关遗址 、卢沟桥、莲花池等。此次《规范》的制定,既是对前期名录评定经验的总结,也是对评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
该《规范》由北京市水务局、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并归口管理,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起草。《规范》的制定是落实国家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战略要求的具体举措,将加强北京市水利遗产规范化管理,服务于首都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胡子傲
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