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我是瑞秋。
我们家有三个孩子,我是打心底里爱着这三个小家伙;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,他们的一颦一笑、一举一动,都紧紧地牵动着我的心。
正是因为爱的缘故,我对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担心;这种又爱又怕的心情,或许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境吧。
昨天,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养娃而已,不要焦虑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。”
这句话仿佛一记当头棒喝,让我瞬间豁然开朗。
“2小时之外”代表的是未来。
我们总是担忧还没有发生的事,孩子如果不能改正眼前的毛病怎么办?下次考试又考不好怎么办?将来考不上心仪的学校怎么办?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?
这些关于未来的担忧,使得此时此刻的我们沉浸在焦虑之中。
展开剩余87%而“8公里之外”代表的是他人。
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,觉得孩子不如他人;我们还担忧社会环境的复杂,以及教育政策的变动会威胁到孩子的成长轨迹。
这些“摸不着、抓不住”的事情,如同无形的枷锁,束缚着我们的心,让我们忽略了孩子当下的状态、情绪、成长,甚至忽略了与孩子之间最珍贵的亲子连接。
或许,这正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学习的第一课:享受养育孩子的此时此刻,不要被“2小时”和“8公里”之外的焦虑所裹挟。
孩子成长的每一刻,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的。
1
不要担心两小时之后的事
很多问题其实只是阶段性的问题而已,很多担心根本不会发生,倒不如安心享受此时此刻。
记得我大儿子小时候,我曾有一段非常焦虑的时光。
他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,陌生的环境和人对他来说就像是一道道无形的屏障,让他感到不安。
他总是万分小心谨慎地对待周围的一切。
四岁在荷兰刚上小学时,可真是把我愁坏了。
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学校生活,再加上荷兰语不太好,他总是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,看起来孤单又可怜。
让他在课堂上举手发言?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他连上厕所都不敢举手告诉老师,结果他连续一整年都是尿湿裤子的状态。
那个阶段,我几乎每天都在担心,他这样的性格该怎么办。
如今,我的大儿子已经八岁了,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。
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强壮,他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个自信的小男子汉。
前不久,我们家附近发生小火灾,来了很多消防员和消防车。
很多孩子都在旁边好奇地围观,没想到儿子竟然主动说:“我要去问问消防员现在是什么情况。”
只见他从容地走到消防员面前,跟他们攀谈起来;那一刻,我不禁感叹,这还是我认识的儿子吗?
在我的印象里,他是一个连对大人说话都胆怯的孩子,然而如今面对气场强大、身材高大的消防员,他居然能主动上前交流。
他确实是改变了不少,整个人由内而外地阳光自信起来了。
如今在学校,他是完全地颠覆了之前的状态,他很自然地跟同学们打成一片,上台发言或者做演讲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。
这让我很难把他和之前那个胆小怯弱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。
所以说,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和改变中的,很多让我们纠结和烦恼的事情只是暂时的而已。
比如,不爱吃青菜,写字歪歪扭扭,丢三落四,做事磨蹭等等。
我们确实需要去了解孩子,但没必要过度解读他们的缺点,更不能陷入无休止的焦虑和担心。
如果我们把目光过度聚焦在孩子的缺点上,问题反而会被放大,而我们的焦虑也可能会传递给孩子,让他们更难克服困难。
与其如此,不如坦然一点,把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,把明天的担心留给明天,不为明天的事忧虑。
大部分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成长而慢慢消失。
提前担心,无非是用将来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来惩罚当下的自己,实在没有必要。
与其如此,不如享受孩子此时此刻的成长,把目光和焦点放在我们期待的方向上,才有可能真正遇见我们所期待的美好。
2
不要焦虑“8公里之外”的事
父母的焦虑,往往还有一部分源于那些我们无法掌控和改变的外界因素。
然而,我们必须明白,我们真正能做的,只是守好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
对于那些边界之外、无法改变的事情,再多的忧虑和烦躁,也毫无意义。
以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,许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外界,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人做对比:
别人家的孩子不到一岁就能蹒跚学步,自家孩子15个月了还走得晃晃悠悠;
别人家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已经很强,自家孩子却还只会说“爸爸妈妈”。
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报了那么多兴趣班,而自家孩子却还没开始学任何一项;
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读英文绘本了,自家孩子连26个字母都还没认全;
结果,就是越比较,越焦虑。
这种感受,我太熟悉了。
我们家老三就是一个生长发育相对缓慢的孩子。
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我经历了无数次“打击”,看着他逐渐“落后于”同龄孩子,甚至很多年纪比他小的孩子都在各方面“碾压”他。
看着这样赤裸裸的落差,对父母来说真的很难不焦虑。
我也曾向医生倾诉我的担忧,我说这是我的第三个孩子,我明显感受到他的发育速度比他的哥哥姐姐慢多了。
医生却告诉我:“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都是不同的,哪怕亲兄妹也不例外。拿他与别的孩子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,重要的是他在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,只要他在进步,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有所提升,这就足够了。”
确实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。
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有不同的性格特点,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; 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,我们的孩子和别的同龄孩子,也没有可比性。
别人的孩子如何,那是“8公里”之外的事,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;说白了,那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。
与其总是盯着外面的人和事,焦虑那些无法改变的,不如把目光聚焦在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身上。
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未来的路,谁也无法预测。
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专注此时此刻,把当下过好。
美好,自然会不期而遇。
3
享受此时此刻
养育孩子,专注当下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。
父母不需要走在孩子前面,试图为他们铺平道路、挪开一切障碍,而是要与孩子并肩同行,亲密相伴,在此时此刻陪伴和引导他们。
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过好今天:
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安排时间,才能过得更充实?
今天我们要怎么玩耍,才能更开心?
今天我们要吃什么,才能更健康?
今天我们要学什么,才能更进步?
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,如何珍惜此时此刻,才是真正重要的课题。
然而,有太多家长忙于为孩子的未来铺路,想着为孩子赚更多的钱,给孩子更多的资源,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所以父母们忙碌于工作,忙碌于担忧,哪怕陪着孩子的时候也心不在焉。
虽然人陪着孩子,但心却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。
对孩子的问题,只是随便应付;对孩子满心欢喜的分享,也只是敷衍地回答;对孩子提出的需求,也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。
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。
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我们此时此刻全心全意的陪伴。
父母大可以放松一点,我们不必什么都懂,不必什么都准备好。
与其焦虑未来,不如与孩子一起沉浸在当下的生活中,享受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瞬间。
正是现在平凡的每一瞬间,组合成了我们那个不平凡的未来。
瑞秋
发布于:福建省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