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
●同学们动手连接线路本报记者 朱旭敏 摄
本报讯(记者 朱旭敏 马佳敏)近日,集宁区第五中学“北疆小雷锋”种植园里的蔬菜迎来收获季。初二十班的同学们提着竹篮穿梭在田埂间,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篮子,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。
这充满活力的收获场景,正是集宁区第五中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生动写照。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,集宁区第五中学把劳动教育作为“五育”并举的重要内容,构建起校园种植实践与社会研学体验“双轮驱动”的特色体系。200平方米的种植园划分出教师示范区和学生劳作区,每个班级都有专属“责任田”,田边插着醒目的班级标牌,旁边木架上还挂着“劳动日志”,记录着作物生长的点点滴滴。
教师们在示范田里带头劳作,从松土时铁锹的角度、播种时种子的间距,到浇灌的水量、除草的时机,每个环节都手把手教,耐心讲解其中的门道。学生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亲自动手:翻地时脸憋得通红仍使劲挥锹,播种时蹲在地上仔细摆好种子,浇灌时相互配合着搬水桶。初二十班的高艳敏蹲在田埂边,小心翼翼地给幼苗除草,指尖轻轻拨开土壤,生怕碰伤刚冒头的新芽。“这棵小苗是我亲手种的,从一粒种子长到现在,每天来看它就像看朋友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高艳敏笑着说。不远处,同班的王雨婷拿着水壶浇水,细细的水流从壶嘴洒出,她不时弯腰观察作物长势,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。
走出校园,社会研学同样精彩。2025年春季,学校分两批组织初一、初二学生走进乌兰察布市技师学院。在实训车间里,精密的仪器设备整齐排列,同学们围在技师身边,专注地学习接电路。
初二年级学生张译诺边听讲解边在劳动实践手册上记录,手册里既有操作要点的文字描述,还有她手绘的示意图,图文并茂。“在技师学院学技能时,大家分工合作,有人看图纸、有人递工具、有人动手操作,遇到问题一起商量,我懂得了团队合作多重要。”张译诺说。另一旁,同学们拿着工具反复练习剥线、接线,灯泡亮起的瞬间,大家兴奋地拍手欢呼:“原来课本里的电路知识这么有用,亲手做出来太有成就感了!”
劳动实践带来的变化,家长们都看在眼里。“孩子现在回家会主动做家务,说起种植园的趣事和研学收获头头是道,人变得更懂事、有担当了。”一位家长欣慰地说。
集宁区第五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,学校始终坚持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”。从种植园的耕耘到技师学院的技能探索,劳动教育已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,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感恩、增长见识、锻炼体魄、提升审美。今后,学校会继续丰富劳动实践形式,结合学生年龄和兴趣,开发更多贴近生活的劳动项目,让学生在汗水中收获成长,在实践中锻造品格,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成长路上的坚实基石。
[手机扫一扫]
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